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大湾区建设蹄疾步稳,不断向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大湾区建设进入提速换挡、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参加全国两会的粤港澳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着对湾区变化的感受和湾区发展的思考而来,他们呼吁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和规则机制对接的“软联通”,能通则通、能快则快,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文章。
软硬联通 齐头并进
“这个农历新年,我先后从香港到广州、深圳处理公务,每次都是当天往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说,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高度便利的通关环境,使他在出差途中平添了不少“幸福感”。今日的大湾区高铁飞驰、大桥飞架,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人流、物流交织,经济民生活动日益紧密,也能实实在在地看到,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正在频频“上新”。“大湾区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姚志胜说。
“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继催生了‘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等多个利好政策,这背后源于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机制对接。”全国政协常委、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施荣怀说。他相信,藉助日益加快的“硬联通”,未来能稳步推进湾区的“软联通”,并建议在制定互认政策方面进一步落实相关举措,如推动职业资格互认,拓展认证范围;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大湾区内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深圳共有认定内地医师资格港澳医师38人,内地短期行医港澳医师243人。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建议相关部委支持深圳作为试点,简化港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认定条件和程序,延长短期行医有效期。支持深圳探索建立港澳医师执业注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逐步实现简易程序认定和注册。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工联总会理事长李从正说:“当前,大湾区有序推进制度衔接,‘湾区社保通’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建议加快健全跨境数据管理体系,推进跨境公共服务‘软联通’。”
科技创新 协同发力
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胡剑江提到当前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家底”和成果,言谈间可谓底气十足。他表示,当前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也可成为湾区协同发展创新的着力点。
“未来,可以建立立足香港、协同大湾区的智慧城市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动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系统互联互通,促进本地社会民生、产业经济等改善发展。”胡剑江建议,不断培育本地创新型人才,引进全球科技企业及机构入驻,持续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生态及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吴以环关心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他建议,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支持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产业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
“建议允许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制定各种应用标准、法规建议,以项目为纽带,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链条,使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过渡到量产阶段,为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扫清障碍。”吴以环说。粤港澳高校发展各具特色,也应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
优势互补 联动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眼科专家林顺潮带来了多项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建议。他指出,香港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他希望能够发挥优势作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通过“一体化”使湾区医疗尽早与国际接轨,他建议出台措施促进大湾区医疗人才、技术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加快大湾区医疗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香缤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双建同心协会会长许明金持续关注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作为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本地抓手”,加快与深圳融合发展,同时与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协同联动,北部都会区将成为新时期香港与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许明金建议,北部都会区建设应当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战略平台形成联动,吸引创科、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促进新经济发展。明确以创新科技为本的产业链企业及创投金融、先进制造业、专业及商业服务和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械人、新材料、微电子及金融科技。“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优势互补,北部都会区将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将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许明金说。
人文交融 共绘未来
“Hello,大湾,我们一起在这里,感受文化纳百川……Hello,大湾,持续创造奇迹的港湾,幸福不转弯……”在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上,一曲《Hello 大湾》火爆出圈,它将11座城市写进了歌里,唱出了湾区的人文情怀和温暖底色,也唱出了湾区文旅交融迸发出的活力和潜能。
多次参与、组织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杨莉珊,不仅对“人文湾区”的打造乐见其成,更将目光从湾区延展到全国,建议大湾区联手京津冀,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繁荣。“京津冀和粤港澳在地缘区位、经济规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互补性强,可以通过资源要素共享,共同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杨莉珊说,例如,在国内市场,两大城市群可根据不同群体设计不同产品,既有传统观光游,又有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漫步”,深挖文旅融合的消费价值潜力;在国际市场,双方可将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作为重点互推,将文化体验、文化艺术品销售打造成重要消费门类,面向海外传播推广。
“文旅产业已经成为稳增长、扩内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打造成面向世界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香港友好协进会副秘书长朱鼎健说。
在朱鼎健看来,大湾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文旅产业在大战略和大品牌上的“湾区一盘棋”。因此,建议制订发布大湾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大湾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细化目标,量化细则,从旅游收入、国际知名度、消费场景创新、绿色及智慧化程度等方面提出未来五到十年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优化11座城市的文旅资源,利用好不同城市独有的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避免各地文旅项目和产品流于同质化。
“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到大湾区走一走、看一看。”在3月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纲要》发布五年来,擘画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实景,奋楫扬帆的湾区,期待更多人与它相遇。